這個年,因為一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斗,無數人的心凝聚到了一起。
疫情發生下,當大家都在關注病毒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心理情緒問題,或許你還沒有意識到。
一方面,有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對疫情毫無警覺、無動于衷,另一方面,有些人則過度恐慌、過度焦慮;
再一方面,有人將正常的防護、戒備當作“過度恐慌”,再另一方面,又有人覺得這個年過得太糟糕了,快被自己的過度共情而壓垮……
疫情之下,需要戰勝的除了病毒,還有這些心理問題。
所以,今天談一談疫情之下人們恐慌情緒的利弊,以及我們普通人要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這次疫情,以及幫助別人。
有恐懼到底對不對?
焦慮甚至恐慌,其實是很正常的情緒,有其進化價值。
恐懼,這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所謂基本情緒——就是那種不用學習、一出生就會表達的情緒。人類情緒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保證生存。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會對很多事物產生害怕的情緒:無論是蛇蟲猛獸,還是對未知事物,但正是因為這些恐懼,我們才可以保持警覺,遠離致命的傷害。
在了解情緒心理學時,有這樣一個的例子:在新生代,有兩個原始人在草原上遠遠看見一頭獅子,一個害怕了,扭頭就跑(啟動“戰或逃”反射);另一個無所畏懼,也不逃跑。這種情況下,誰的生存概率更高?
那當然是懂得害怕和逃跑的人了。
可以這樣說,是恐懼和害怕,讓我們得以生存;是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讓我們的基因得以代代延續。
在《瘋狂原始人》中有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要不害怕!
這句話其實是沒錯的。就算到了科技手段十分發達的今天,這句話依然適用。
敬畏自然,就不會去亂捕食野味;敬畏生命,就不會將自己暴露在毫無保護的疫情中橫沖直撞,給自己帶來危險不說,還有可能將傳播病毒的風險帶給無辜的家人。
所以,當面對新型肺炎產生恐懼心理是正常的。
但是,恐懼除了讓我們趨利避害,也有可能干擾我們的認知。
過度恐慌會讓你更糟
雖然焦慮和恐懼能夠讓我們躲避危險,但是這種焦慮也可能會讓我們:
1、 過度敏感
在情緒心理學中有一種“情緒一致”的現象,即當個體處于害怕的情緒中時,他們就更容易關注到環境中的威脅性信息,這樣往往會讓他放大信息中的負面信號。
現在的危險也許是三分,但是你可能將它放大到了十二分。
2、信息的過度收集
其實這本來是為了降低自己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而產生的行為,但是越怕,就越關注壞消息,越關注壞消息,就越害怕,從而惡性循環。
3、過度共情
共情本身是一種寶貴的能力,讓我們富有同情心和利他性,在天災人禍面前團結一致、互幫互助。
但是過度的共情,會讓人不只是出手相助,還會因為對方的痛苦而感到痛苦,甚至導致了自己的悲傷、低落、抑郁的情緒。這樣一來不僅幫助不了別人,還會傷害自己,給身邊人造成困擾。
有些人可能每天關注著疫情信息,看到奮戰在一線醫務人員和患者,情緒也受到感染,徹底崩了,甚至感到痛不欲生,懷疑自己要抑郁了。
疫情當前,已經確診的病人和奮戰在一線的醫生,當然是承受壓力和痛苦最大的一群人。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情況還沒有那么糟糕,如果自己嚇自己,嚇出病來,不僅不能幫助醫生和病患,反而是給醫生添亂。
所以,在了解現狀的前提下,放下手機,不要承載過大的壓力,否則壞情緒會先將你撂倒。
過度恐慌,是謠言滋生的溫床
現在的信息渠道發達,各種真偽混雜的消息也會口耳相傳。
在官方通報了一些基本事實和數據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增強自己的控制感,往往需要更多、更生動、更繪聲繪色的細節。
所以現在只要有一點信息漏出來,大家就傾向于相信和傳播,因為我們有“獲取資訊的需求”。至于那個觀點、想法對不對,可能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獲取資訊的需求”已經被滿足了。
然而過度恐慌往往會干擾了人們的判斷,從而去相信并且放大那些壞的、可怕的消息。
再加上知識盲區,就會進一步加深這樣的情緒。
所以,此次疫情也先后出現了“熏醋”“少吃香蕉”“淡鹽水消毒”,甚至有“吃老鼠肉治咳嗽”“多抽煙防肺炎”“酒精泡澡”這樣的謠言。
警惕情緒性影響,保持理性和判斷力,保持“警覺但不恐慌”的心態,是避免信息從眾的好方法。
面對疫情,該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普通人在這場疫情中該如何自我疏導呢?
1、盡量放下手機,不要讓自己沉溺在負面信息中。
2、聽專家的話,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
3、既不過度恐慌,又要保持戒備。
4、別只關注痛苦的一面,也要關注好消息。
5、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和家人聊聊天、做做飯,也可以學習、讀書、健身鍛煉、充實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請不要一個人自己扛著,一定要向家人、朋友、專業咨詢師求助。
現在真網絡上有各種消息,有的消息一看就是假的,請相信官方渠道消息。
另外記住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給社會添亂,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轉載于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