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卉 楊志萍 廖宇
摘 要] 以相關部門和機構發布的科普政策文件為研究對象,對各項政策文本中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有關規定進行調研和梳理,抽取核心關鍵詞繪制政策內容的知識網絡圖譜,分析和揭示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現狀與構成要素。研究結果顯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政策要素可從科普前置階段、科普過程階段、科普后續階段三個流程,以及外部環境與自身行動兩個維度,歸納概括為項目要求、激勵機制、組織動員、能力培訓、機構支持、經費保障等17項構成要素,同時從頂層設計、合作機制、角色定位、內容體系、傳播模式等方面對未來科普政策規劃和修訂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議。
本文對當前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進行調研和梳理,嘗試歸納和總結政策內容框架與核心要素,對未來政策規劃提出建議,以期為以后相關政策的修訂完善,特別是制定和出臺科技工作者科普專項政策提供理論基礎與決策支持。
1 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基本概況
通過判讀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出臺的180余條科普法律政策文件中關于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內容,其中34條政策法規包含相關規定。
1.1 政策性質類型
從政策屬性來看,涵蓋了科普法律和科普政策?破辗墒侵溉珖舜笥2002年頒布的《科普法》,科普政策指黨中央、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有關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具體涉及條例、意見、辦法、指示決定、批復、綱要、綱領、大綱、規劃、計劃、方案、要點、指南、通知等類型。在專業屬性方面,包括綜合性和專門性的法律政策。
1.2 政策時間趨勢
我國關于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科普的政策法規已歷經28年的發展和演變,從政策出臺的時間趨勢來看,在2002年《科普法》頒布之前,已有相關政策關注和支持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隨著《科普法》的出臺,特別是2006年《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實施以后,國家、部委和省級層面的政策、文件、法規等對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關注與支持不斷拓展和深化,號召和呼吁科技專家主動參與科學教育、科學普及,促進科學前沿知識的傳播。至“十二五”期間,已初步形成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政策體系,涉及激勵機制、角色定位、工作要求等方面,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撐。進入“十三五”以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科普工作愈加受到重視,有關科技工作者科普的政策進一步深入發展,強調發揮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中的生力軍作用,建立完善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制。2021年6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發布,再次強調“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3 政策機構分布
從政策制定出臺的機構分布來看,全國人大出臺了《科普法》,國務院相繼發布了《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科學素質綱要》《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等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是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綱領。其他部門相關政策的出臺主要為多部門協作聯合發文。首先,科技部作為主管國家科學技術工作的部門,中國科協作為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二者是出臺政策的主要部門;其次是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宣部,分別從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教育與科普相融合、加強科普宣傳與推廣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為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與指導;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以及人事部、中組部等為科普事業投入與推動、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保障;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中國地震局等專業部門也重視相關領域的科普,要求或倡導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專業領域的科普。此外,越來越多的部門開始重視科技工作者科普,并將其納入發展規劃和工作范疇,例如應急管理部強調科學家群體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科普的重要作用,自然科學基金委也從項目資助與管理角度,提出在項目結題和考核時將科學普及作為基礎研究項目考核的必要條件。
2 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內容要素
2.1科普前置階段政策要素
在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前置階段,涉及的外部環境政策要素包括項目要求、激勵機制、組織動員和能力培訓,內部行動要素主要為科技工作者對公眾開展科學普及的責任和使命。前置階段主要是科普工作的起因和動員。目前來看政策文件中對提及的科普工作主要來源于項目和科研任務,主要的方向在國防安全、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以及科技知識和反對偽科學等方面。在傳播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合作機制的建設、科普方式的探究(如科研與科普結合、組建專家庫、借助科學家的影響力)和尋求科普資源(機構支持、經費保障等)等方面。
2.2 科普過程階段政策要素
在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中間過程階段,外部環境政策要素包括機構支持、經費保障、合作機制建立和科普智庫建設。內部行動政策要素包括基本原則(科研與科普結合)、科普主體(老中青立體科普隊伍)、科普對象(以青少年為主的廣大公眾)、科普內容(廣度與深度并重)、科普渠道(線上線下融合)、科普方式(復合多樣化)。由院士、專家等科學家群體對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進行深入解讀和剖析,這既是科普內容來源,也是與科學家合作的重要方式。
2.3科普后續階段政策要素
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后續階段主要包括價值肯定、激勵監督機制兩項外部環境政策要素。完成科普的后續階段,即對科普的價值肯定和激勵監督。就科普人才隊伍的培養和發展而言,不僅需要科普培訓和科學教育等配套機構與設施的檢核,還需要相應的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制度,來激勵科普人才不斷投身科普事業。
3 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發展展望
在當前科技創新蓬勃發展和科普事業迅速推進的環境下,公眾科學普及面臨著新形勢及新機遇,也為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科普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機制成為支持和保障科技工作者順利開展科普工作的必要條件。不可否認的是,國家及相關部門此前出臺的相關科普政策對激發科學家的科普工作熱情,促進和鼓勵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當前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仍存在一些制約性問題;诖,本文在前述繪制政策內容知識網絡圖譜、構建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要素框架的基礎上,為未來科普政策修訂完善或出臺有關科技工作者科普專項政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科研與科普結合的制度規范體系
在宏觀層面,建立健全有關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政策體系,并配套細化制度,在法律制度層面明確科研與科普同等重要的定位,將科普正式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對科技工作者群體提出科研、科普以及二者有機結合的明確要求。在中觀層面,各級科技管理部門、項目資助機構要把科普工作納入科技發展規劃和科研管理范圍,健全各類科技項目科普任務的管理和考核規范,明確科普任務內容和經費比例,納入項目立項和結題考核指標。在微觀層面,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要結合實際制定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制度規范,建立科研與科普結合的激勵機制,明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相關的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表彰獎勵、福利待遇等工作細則,推進科研與科普結合的人才一體化、項目一體化、成果轉化傳播一體化建設。同時要建立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激勵政策與規范制度落地執行。
3.2 加強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多元共聯的協同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的縱向協同管理機制,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加強協作,發揮“大聯合、大協作”優勢,建立國家層面的協同工作機制,共同推進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二是完善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橫向交流合作機制,科研機構等要加強與教育界、媒體界和文藝界的跨界合作與交流,充分調動各方優勢,整合各方資源,為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創造機會、搭建平臺、提供條件。
3.3 明確角色定位,更新界定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普及中的使命責任
科普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作為科普事業的重要參與主體,面向公眾開展科學普及毋庸置疑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的核心。但與此同時,由于學科領域和研究主題不同,科學家個體存在差異,同時受社會公眾關注的科學議題也難以統一,因而不應“一刀切”或強制性地要求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均開展科普工作。
3.4 完善政策內容,形成系統全面的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體系
一是要加強科技工作者科普相關內容在科技或科普政策中的內容比重,或專門出臺指導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專項政策,確保政策內容的專業性和聚焦性。二是要統籌考慮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各相關要素,在內容設計上不僅要覆蓋政策內容框架的全部要素,還要制定涵蓋 “培養—扶持—使用—評價”全方面、“傳播前—傳播時—傳播后”全流程的政策內容體系,確保政策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
3.5 創新科普模式,提升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效果和影響力
如今的科普事業不再是對公眾進行單向的指導、教育、宣傳,而是提供服務、積極溝通、尋求共識的雙向互動的過程,在對話和協商的科普過程中,科技工作者要注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創新科普的渠道與方式,積極拓展大眾傳播、網絡傳播、新媒體傳播等融媒體傳播渠道,優化寫、說、做、演等不同場景的科普模式,進一步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效率。
來源:《科普研究》 |